2024年7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何玉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团副团长李娟两位专家为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阿宫腔表演人才培训》项目培训班学员作专题讲座。
何玉人老师讲座
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何玉人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中国戏曲美学特征》《时代语境与中国皮影艺术发展——近年西路皮影发展的趋向和出路》两大主题的精彩分享。
第一主题中,何老师首先阐释了中国戏曲内涵,并从写意戏剧观、四功五法、表演艺术的多维性三个关键维度系统地揭示了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她指出,戏曲通过诗化语言、舞蹈动作和脸谱形象,超越了自然主义界限。其程式化的风格性、规范性和虚拟手法,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灵活运用,共同构建了戏曲的独特审美。此外,何老师还深入讲解了戏曲的四功五法,进一步阐述了戏曲中语言、音乐、舞蹈等元素如何增强戏曲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第二主题分享中,何老师对秦东皮影戏的地理分布及风格特点进行概论,并以陕西东路皮影戏田野调查为例,深入剖析华州碗碗腔、华阴老腔、阿宫腔皮影的起源、特色及代表性剧目。何老师总结了陕西东路皮影戏的总体艺术特征,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着重强调了在创新进程中坚守传统艺术精髓的重要性。讲座尾声,何老师呼吁更多的人一起关注皮影,以确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新时代中得以“留住根,守住魂”。
何老师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详实的图文资料、睿智的见解和谦卑的态度,赢得了学员们的广泛赞誉。本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知识视野,而且激发了他们对戏曲美学和皮影艺术内涵的更深层的理解和思考,显著提升其艺术修养和专业理解能力。
李娟老师讲座
下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团副团长、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娟老师为学员们分享讲座《浅说戏曲旦角人物塑造》。李娟老师凭借其在秦腔旦角艺术领域数十年的深厚积累,以经典剧目《王宝钏》为例,分享了她对于戏曲旦角人物塑造的独到见解与实践经验。
讲座中,李娟老师提出了旦角塑造的四个关键点,她强调深入理解旦角的核心地位、剧本的研读、角色内心的挖掘以及“四功五法”的实际应用,并提倡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示范《探窑》等经典剧目片段,李娟老师生动地展现了王宝钏角色的唱腔、念白和做功,特别强调了演员在表演中追求个性化的重要性。她提出戏曲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如何利用背部的微妙动作来加强情感传达,甚至引导学员亲手触摸,体验动作的精准与内涵。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全神贯注,掌声和喝彩声不断。互动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学员们踊跃上台展示。李老师的精准点评不仅使学员们迅速掌握表演精髓,更有效激发了学员们对戏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本次讲座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力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学员们的艺术探索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