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正文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阿宫腔表演人才培训》系列报道│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何玉人为项目学员授课

日期:2024-07-22来源: 作者:赵彬宏关注:

7月22日,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兼社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惠敏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玉人为项目组学员授课。

上午,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中,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惠敏莉以一首婉转动人的戏歌《送你一个好心情》开启了《中华戏曲第一剧社VS热辣滚烫的秦腔》专题讲座。

首先,惠敏莉向项目组学员及老师们传达了刚刚在北京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她说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牢牢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作上精益求精,不断自我完善,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为祖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随后,惠敏莉以“千年大秦腔·百年易俗社”两部分内容结合全会精神,讲授属于秦腔人的“创新路”。她以丰富的史料,图文并茂地讲授秦腔的起源、发展创新与传播,讲解易俗社先辈们艰苦卓绝的百年奋斗历程,令听者动容。她现场为学员带来欢音垫板《双锦衣》、带板《白蛇传·断桥》、汉调二簧《汉水游女》、阿宫腔《青天女巡案·圣天子》等个人演唱作品,以及《昭君行》中的道白示范。讲座中,易俗社小分队成员李明萱、王凤芸、王继康、段德宣等为大家带来生、旦、净、丑角色展示的戏曲联唱表演节目及道具运用、身段、手势表演等内容。她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注重声音、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的可塑性,在戏曲表演中要用心与角色交融,游走置身于角色人物的灵魂中去完成舞台创作。她还叮嘱学员要“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把阿宫腔发扬好、传承好。

最后,惠敏莉老师以“用知识丰盈心灵,用艺术诠释人生,用生命缔造精彩,用灵魂谱写传奇”结束本次讲座,亦是对学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寄予了无限的厚望!

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何玉人研究员受邀为项目组学员讲授了《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何老师认为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最具有民族文化、民族风格,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思想、情感、语言、风尚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历经了自秦汉以来的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现代发展四大时期。课堂中,何老师依据我国戏曲的历史发展脉络,将各个时期戏曲的发展状况、社会背景、角色故事、代表作曲家、代表作品及时代特征、演员的社会地位等,深入浅出地文字解读、丰富的文物图片印证,戏曲历史长河中的各种繁星闪耀在老师亲切和蔼的音声笑容里娓娓道来,博大精深的讲解令听者叹为观止。

讲座中,项目组学员与两位授课专家积极互动,学员们还向两位专家展示了新学的阿宫腔经典唱段——“西湖山水还依旧”,让课堂氛围热烈而愉悦。本次讲座,让学员们在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为学员们今后在传承、弘扬阿宫腔戏曲艺术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条: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阿宫腔表演人才培训》系列报道│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高立雄,国家一级演员宋彩萍为项目学员授课 下一条: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阿宫腔表演人才培训》系列报道│项目组学员赴华阴老腔传承保护中心、华州国际皮影博览园、大荔县碗碗腔传习基地观摩学习

关闭